年轻人去看大好河山
时间:2022-06-20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暑假期间,我的朋友突然问我关于在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事。我当时忙,随口说了一句“太麻烦了,不去了。”她斩钉截铁地说:“不行,这是我一年前对孩子的承诺。”
电影《无问西东》热映前,她带着上初中的儿子去看。孩子对清华一见钟情,立马定下高考目标,誓要进入牛人行列。朋友窃喜,嘴里却说:“这个野心太小了。你为什么不想去哈佛?”
没想到,儿子板着脸说:“清华已经是中国最好的学校了。如果它不是世界上最好的,那只是因为它的历史很短。科研出成绩是需要时间的。培养人要百年,大师不是一天就能培养出来的。”她第一次发现,儿子的嘴角隐隐发青,那是即将长出的胡子。比她高一个头的儿子,现在像个大人一样一本正经地和她说话。之前一整年,孩子们都在为中考而奋斗。到这个暑假,孩子们开始有了好成绩。
我的另一个朋友苦笑了一下,说:“我被抛弃了。”今年暑假,她大二的女儿要去新疆支教了。女儿的学长一直在接触新疆的一些教学机构,每年暑假都会举办短期培训班,让当地的孩子有机会听听相对纯正的英语发音和美式发音,看看物理化学实验是怎么做的。
去过的人回来都会感叹。原来,哪怕是一杯奶茶,一块鸡排,一张可以无限借书的借书证,都是一种福利,并不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对身体素质、成绩、性格、教学口才都有要求。当我朋友的女儿知道她被选中时,她高兴得跳了三英尺。但是无数的疑问到了她朋友的嘴边,她问女儿:“你去几个人?你知道什么,你能做什么?有水吗?有电吗?有Wi-Fi吗?”最后女儿忍不住喊停。她直起腰跟妈妈说“一切准备好了”,就像公司新来的实习生一样。当地学生从来没有机会看到现场英语戏剧。他们不会觉得我不好,我也不用面对挑剔的观众。我们都在给彼此一个机会。"
我的朋友确信。女儿会看到什么,理解什么,会种下什么,会留下什么,都不是她能干预的。画面上的地方名词变成了真实的场景,当画面上的夕阳出现在眼前时,她相信女儿对“中国”的理解一定大不相同。
今年以来,我听到了很多在路上探索学习的故事。有人带着孩子去古都旅行,第一站是两千年前东周建都的洛阳。他们把目的地定在北京,陈子昂在北京说过“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时代在哪里?在我身后,是未来的几代人?”。我认识的另一群年轻人停在延河边。其中,年龄最大的在读研,年龄最小的只是个初中生。
这些事情让我思考,爱是什么?我想知道,触摸,拥你入怀。爱情和爱国主义也是如此。不知道每一寸土地的名字,你怎么能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如果你没有用自己的双脚探索过,你怎么能发自内心地说:“我爱这个美丽的国家。”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