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 等你回来
时间:2022-06-20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李兰娟院士
“妈妈,等你回来。”
2020年2月1日,郑杰发了一条朋友圈消息。
当天,《李兰娟院士带队出发驰援武汉》的消息被无数人转发。
自抗疫战争爆发以来,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一批医学专家备受关注。从视线中消失了六天的母亲。
“从1月18日开始,她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了6天。24日深夜去接她的路上,她又冷又困。从18号到28号,没有一天她是深夜2点以后不睡觉的。”郑杰在他的个人微信官方账号中写道。
尽管言语中流露出失望,但郑杰在谈到他母亲的探险时却非常平静。“虽然担心,但更相信。”郑杰说:“她在工作中很固执。”为祖国做贡献被认为是李兰娟那一代人的天职。“这个时候谁也拦不住她,祖国真的需要她,我们只能在后面默默支持她。”
快节奏的生活是李兰娟的一种常态。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李兰娟每天6点左右起床,8点开始去诊所。“她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不管她晚上睡多晚,早上起床的时间都是固定的。”
早年,郑杰在互联网行业创业,熬夜加班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但是,当他和母亲一起建立医院的时候,他真的感受到了。有时候,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要比IT从业者大得多。面对疫情、重症和疑难患者、三班倒值班制、医院开业后陆续到来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
在电视上,李兰娟的“绍兴普通话”令人印象深刻。“后续希望减少一些媒体采访。她太累了。最近她的工作重点是疫情防控,想在这上面多花点精力。此外,还有一些与病毒相关的疫苗和药物的研究工作。”郑杰说,“作为一个儿子,我希望我能在背后支持我的母亲,当然我也希望她不要太累。但是,这个时候,人们都希望听听专家的意见,对最新的情况有一些准确的了解。妈妈一定要说出来,希望媒体能准确的传达给民众。为此,我们专门组织了一个小团队,连夜开发了一个小工具,比如“李兰娟院士留言板”。可以为全国人民和一线医务人员提供一个表达心声的渠道。”李兰娟院士(中)和她的团队准备进入重症监护室。李兰娟院士(左)和她的团队在重症监护室巡视。她经常不在家,但她实际上为家庭牺牲了很多。
“李兰娟不在家。”奶奶声音很大。
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在郑杰的童年记忆中。郑杰出生在一个双院士家庭,他没有得到父母太多的陪伴。“我基本上是奶奶带大的。”他说。郑杰的父亲郑树森是肝胆外科和肝移植专家。他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李兰娟和郑树森这对院士夫妇也广为人知。
在谈到“妈妈曾经送过我什么珍贵的礼物”时,郑杰犹豫了很久才回答:“想了想,妈妈送的礼物好像不多。”
他笑着说:“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她对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她和她爸爸传达给我的东西,无形中教会了我。”
从很小的时候起,郑杰就觉得她妈妈对她做的每一件事都非常认真,“完成你今天做的事情”也是她的行为准则。“她一直觉得,孩子不仅要学习好,还要有好的性格。”尽管从小成绩优异,李兰娟仍然对他要求严格。“我小时候最担心的是,如果成绩不好,学期末怎么办。”郑杰说,“从身心的角度来说,她对我们很照顾。”李兰娟院士(右)和他的儿子郑杰
李兰娟上学的时候,大家主要学习俄语,所以她工作多年后才开始学习英语。“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母亲和父亲是通过听磁带一个一个地学习单词的。”郑杰说。那时,李兰娟的日常工作已经相当繁忙,除了临床工作之外,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我小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他们深夜一边看外国报纸,一边补英语课。”
李兰娟的丈夫郑树森,40岁时到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读博士。毕业后,李兰娟资助他在香港攻读博士后学位。“那段时间,光是我妈的工资就要养活我们一家四口。”郑杰回忆说,“当时我爷爷在老家生病,我妈妈没有告诉我爸爸,就带着我和弟弟去老家给我爷爷打针。直到爷爷康复,她也没有跟父亲提起这件事。小时候我们家经济条件一般。直到我父亲从香港回来,我们家才有了彩电。”淡定是一个传染病专家的基本自我要求。
"她一生对事业的进取精神令我深受鼓舞。"郑杰说。李兰娟不仅是她丈夫不断学习的坚强后盾,而且她在科学研究方面也非常勤奋。
力,直到当上院士也没有松懈。
“这是一种拼搏精神,我后来才慢慢感受到。他们几乎没有娱乐时间。我父亲当上院士后,偶尔看看电视,也会被我母亲督促去看论文。”郑杰说。
李兰娟求学期间曾经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做老师,一个是做医生。当时老师的工分比医生的高,然而李兰娟还是选择了做医生。“她觉得做医生能学到更多东西,服务父老乡亲的可能性也更大。”
因为工作认真,村里的所有人都认识李兰娟。“当时就有一句俗语——进门狗不叫,就是说医生和村民已经熟到你进他家门,他家的狗都认识你了。”
李兰娟提出对武汉实施“封城”,郑杰认为母亲在重大事件面前,一直果敢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