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号塔上的人
时间:2022-06-19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大兴安岭新田林场47号瞭望塔
刘在这里住了半辈子。从17岁开始,他就一直在大兴安岭新田林场47号塔望风。他独自一人在将近70,000公顷的森林中度过了将近25年。每年雪快要融化的时候,他都会背着半人高的行军包,从松陵开车到40公里外的林场。到了林场,可以换摩托车爬海拔1000多米的安妮塔山。山顶上矗立着一座20多米高的铁塔。如果要走20多公里才能到下一个瞭望塔,这就是他和森林里其他人类的距离。人类社会的外围神经
从哈尔滨往北走800公里,就到了——,一个叫松岭的封闭小镇,在大兴安岭林区的边界上。这里靠近边界,唯一的主干道骨架支撑着对称分布的居民楼,有时候走5分钟也遇不到人。
再往下,地图上只能看到一大片森林。在森林里,天空从一个接一个的树枝间漏雨。在森林里,你只能听到鞋面撞击沙子的声音,像是拍子。除此之外,应该没有其他声音了。暴露在森林中,微弱的树枝断裂声也可能意味着有野生动物。太阳在遥远的山顶上歇息,空气凉爽,风吹过一丛丛干枯的杂草,树枝没有摆动,但指尖的皮肤知道它已经过去。已经是人类社会的末梢神经了。人们不再一栋一栋地生活在一起,而是零星地分散在寒冷的秋天的黄色平原上,分享着一个无论在哪里都无法到达的巨大规模。
刘的工作是在瞭望塔上不停地观察森林。他需要及时准确的找到突然燃烧的每一个烟点。他的眼睛可以看到半平原对面第二座山上的了望塔。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瞭望员,必须具备在茫茫森林中发现烟点的能力。
每天早上6: 30,刘在瞭望塔旁一间外墙斑驳的白色小平房里醒来。他带了午餐和一瓶水塔。午餐通常是馒头或生卷心菜。白天,他一遍又一遍地绕着铁塔的平台巡视。就算平地无风,上面也有2级风。冬天,即使他穿了两件外套,站在塔上也是骨头冰凉。
手机信号没有完全覆盖,唯一可靠的通讯方式就是和林场报告火情的对讲机。如果是安全的,一般晨间报道后就不用联系了。一天结束时最大的声音可能来自一只飞进了望塔的蝴蝶——。它不停地拍打着翅膀,撞上了一扇可以看到外面却飞不出去的玻璃窗。刘抓住了它,又放了它。
2019年10月,47号塔上又多了两个瞭望员。他不用整年呆在塔里,而且每个月比以前多休息10天。然而,更多的空闲时间成了一个新问题。他的房子在城市的背面,靠近森林,他买下它是为了让他年迈的父亲使用供暖设施。2002年母亲去世,现在是父亲走后的第五个月。房间里只有冰箱的工作声,里面放着他上山前买的一袋桃子。取出来轻轻一捏,让水渗出来。
“不想回来,回来干什么?一个人回来,所以我喜欢待在山里。”刘低着头说,接着是一分钟的默哀。年近50的他,依然孑然一身。火
在山上,他是需要的。是大兴安岭东北的一个柴垛。到了秋天,桦树的树皮变得蓬松,剥下来就可以点燃了。一旦森林发生火灾,顺着风,火势可以在15分钟内蔓延20多公里。松陵及其以下的村庄几乎都是以森林防火为核心建设的。在深入林区的路上,每隔几百米就能看到身穿军大衣的中年男子。他们是林场的看护人。他们每天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半站着,路上还要管一个没关的烟头。工作中的刘
刘的工作比他们的更复杂。他是林场的眼睛。“区分云和烟,云会动,横着走,烟会直着跑。松林着火时是白烟,草甸着火时是黄烟,如果是混交林或山谷,就是黑烟。”
火灾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夏天的雷击。铁塔是铁做的,不防雷,他得在打雷前赶紧躲到平房里,一结束就往塔上跑。每年都有五六起这样的火灾。
报告必须准确。罗盘上的数字虚惊一场,至少会让地下小组走错两公里。一个近百人的灭火队在山脚下等他指点,一个火点出现了。他需要立即在脑海中生成一条导航路线。对于那片森林,他脑子里有一张完整的地图,是他17岁的时候背下来的,拿着笔,一个个把山头标出来。
天气好的时候,刘在天黑以后下塔,但有时他不得不在塔上过夜。几年前,南翁河附近的林区发生了一场大火,烧了十多天。最近的起火点距离刘负责的林场只有几十公里。那是他最害怕的一件事。他不敢睡觉,也不敢下到塔里。早上他拿了一碗泡面,用凉水泡。中午,他脸软了就吃。寂寞的
很少有人一辈子都是守望者,要么耐不住寂寞,中途离开另谋出路,要么想办法调到林场。
刘说,为了打发时间,他想了各种办法,拆了对讲机,对着森林大喊,在森林里走,但是上坡的路太难走了。在山上不能用手机上网。他以前的手机连微信都不会用。去年,他路过一家五金店,发现店主正在用12伏的电池看电视。他通常不怎么说话。他呆在那里一直问怎么做,直到老板不耐烦了,然后教他怎么用电池发出的卫星信号在山上看电视。
早些年,在山上喝水时,刘不得不下塔到河里挑水。在路上,他看到了三只黑熊。“两个大的领一个小的,大的看起来
来有三四百斤,站起来得有两米高。它们一会儿在地上爬,一会儿起身走,你瞅着它,它瞅着你。当时我的头发都一根一根地立起来了,它们要往前走我就准备跑,其实跑也没用,我跑不过它们。不过待了几个小时之后,它们就走了。”
那是刘良松离危险最近的一次。珍视
“像是睁一下眼睛闭一下眼睛,就过去20多年。”回想起17岁上塔那天,刘良松是这样描述的。2016年,央视给他拍过一个纪录片,和那时相比,他的脸没有什么变化,圆脸,深色皮肤,但现在的他开始长白头发了。他已经“熬”走了六七个防火指挥,瞭望塔防锈漆的颜色从白色换成黄色,再从黄色变成红色——它也慢慢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