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而顽强地活�
时间:2022-06-1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近日,一组照片在网上备受关注。照片中,一位95岁的母亲拿着勺子,给瘫痪在床的58岁儿子喂粥。人们说,在满嘴的粥里,有一种无以言表的大爱,有一种无边无际的母爱。更让人感到痛惜的是,老人尽管贫穷,却毅然拒绝了10万元的捐款,顽强地活了下来。老人的名字叫许。虽然她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名字,但她把“母爱”和“尊严”这两个高贵的字眼刻在了人们的心里,庄严而有力。
这个家最重要的材料。
走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民西路上,狭窄的马路两旁是低矮破旧的平房,徐章的家就坐落在其中一条小巷子里。
走进她的家,20多平米的房间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门窗也因年久失修没有关紧。两张床被南北墙隔开,一个柜子靠着西墙,破柜门开着,露出里面堆着的行李,一个抱着一个。柜子的顶部和两侧也堆满了五颜六色的行李,堆得高高的。老人说是邻居送的尿布和旧衣服。
尿布是给老人的儿子用的,是这个家里最重要的物质。这位老人有五个女人和两个男人。躺在床上的是最小的儿子许。1970年,17岁的许突发精神分裂症,全家人全力救治,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但遗憾的是,还不止于此。1990年,徐的丈夫因病去世。1992年,徐下肢完全瘫痪。然后就失去了基本的语言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此时,徐章的其他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但生活并不富裕。出于对孩子的同情,她咬紧牙关,自己照顾许。
那一年,儿子39,老人76。
从那以后,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早上5点,老人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儿子翻床,换尿布,自己擦,洗尿布,擦干。然后做饭喂儿子。在母亲的照顾下,徐躺了19年,从未生过褥疮。
陪伴儿子是她的使命,也是她人生的意义。
“吃吧,吃完这一口。”老人一边念叨,一边用颤抖的手舀起一勺粥,在碗里有节奏地称了两遍,才喂给儿子,然后把切好的包子丝塞进嘴里。每天一两顿饭,徐章都会在儿子的床边重复这样的“工作”。看着儿子吃完饭,老人笑得脸上的褶子都挤在一起了,只露出两颗牙齿。
这是许一天中最生动的时刻,也是老人最幸福的时刻。
两年前,住在不远处的小女儿许不忍心让年迈的母亲生火做饭,于是承包了做饭的工作。女儿说,这些年来,每顿饭,母亲都是这样,弓着背,端着碗,像照顾婴儿一样,一勺一勺喂到弟弟的嘴里。辛辛苦苦,妈妈的背一天比一天弯下去,现在就像一座拱形的小山。
“你多活一天,妈妈就不会死。”这是老人经常和儿子说的话。陪伴儿子是她的使命,也是她人生的意义。儿子能走多远,她就拼了命去陪。
考虑到老人年龄太大,无法照顾儿子,当地专门帮助徐章和她的儿子申请入住福利院。但老人婉拒了,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甚至不愿意让儿子受任何委屈。“谁能像自己的母亲?”
万千网友为之动容。
有空的时候,老人就坐在床上缝尿布。阳光明媚的时候,她会搬个小凳子坐在门口晒太阳。是的,儿子,她几乎从不离开自己的地方,也很少踏出院门。外面的世界对老人来说很陌生。
但在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老年人。
103010记者张彦林没想到,自己给儿子喂粥的照片在网上“火”了起来。几十万的转发和评论一般。
雷锋的接班人郭在微博中说:“看到这样的图片让我泪流满面。这是一碗‘世界上最温暖的粥’。母爱如海,向所有无私的母亲致敬!”网友“莲花莲花”说:“95岁了,头发稀疏,皮肤皱巴巴的包裹着一具奄奄一息的身体,本该是晚年有人照顾的时候,却还坚持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事。”
感谢媒体和网络的力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致敬、问候和关怀涌向亳州,涌入这个普普通通的小院。
有的情侣专门从南京开车几个小时过来探望。听说老人爱吃玉米粉,又嫌贵买不起,就跑出去买了一大堆。世界各地的包裹蜂拥而至,有的是一箱箱尿布,有的是满满的旧衣服。"寄信人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一个字都不认识的老人,经常指着行李上的邮寄地址问别人,不断地自言自语“好人,好人”。
更让人感叹的是,老人回应关怀的态度。张彦林说,许多人给老人钱,但都被他们拒绝了。“这么多人来看我,我已经被大家的感受压垮了。我做了什么?为什么可以用别人的钱?那我怎么报答你呢?”
上海一位企业家看到网上老人给儿子喂粥的照片,心里很感动。立即
请当地分公司的工作人员代他捐赠10万元钱给老人,但任凭人家磨破了嘴皮子,老人怎么也不肯收。
10万元,对于家徒四壁的老人来说,该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可她谢绝得毫无半点儿犹豫。问她为啥,她说:“给我那么多钱,有啥用?这些钱要搁到厂里,奖给工人,大家都分点儿,干活多带劲儿,多高兴!政府给我吃,我吃不完,够吃不就好了吗?”
“这个家庭非常穷困,但精神上最富有!”张延林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