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借来的爱》
时间:2022-06-1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爱不是你想卖就能卖的东西。”3354一首网络歌曲《爱情买卖》曾火遍网络。诚然,感情是不能买卖的,但父母的亲情和爱情是“借”来的。
父母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结婚的。那时候豫北农村还很穷,基本没有自由恋爱。婚姻靠媒人的嘴。父母也是媒人撮合的,婚前并不认识。我大父亲两岁的时候“认识”(豫北农村的白话就是相亲的意思)。那时候有个叔叔在城里工作,回家穿了一件流行的“的确良”衬衫,是我父亲借的,用于个人出镜。一次见面,双方都同意了,几个月后就结婚了。后来妈妈开了很多“开心”的“玩笑”:“看你爸爸当时穿着“雀梁”,又高又大,长相还挺周政的,就答应了。没想到“的确良”被借走了。”据说村里好几个男生都借去相亲了。
“涤纶”是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面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但在豫北偏远农村仍相当“珍贵”。与传统棉布相比,“的确良”挺拔、不起皱、易洗易干、质地牢固、经久耐穿、色彩鲜艳、不易褪色,所以穿“的确良”衣服成为那个时代的时尚,如今也成为许多中老年人难忘的回忆。
靠着“借来”的涤纶,父母组成了一个贫穷却热闹的家庭,互相扶持,开始了几十年的“相亲相爱”。能依稀记得,还是在生产队集体劳动。妈妈每年都是劳模,爸爸是村里的“赤脚医生”,爷爷是村支书,奶奶因为脚不能下地干活,在家负责做饭。都说婆媳难,但我妈和外婆娘家是一个村的,外婆是我妈的远房姑姑。她每年初二去外婆家,父亲陪着去。因为这层关系,他们婆媳关系很好,我们一家人也很幸福。我们多次被村里树立为模范家庭。
我妈妈不高,但她很胖。后来,她因高血压病逝。奶奶说了很多次,“你妈妈小时候特别苗条,和你们三个一起变胖了。”那时候摄影还是很“奢侈”的,我从来没见过我妈小时候的照片(我妈说她从来不拍)。只听我奶奶和邻居说,我妈年轻的时候长得很漂亮,在三里五庄小有名气,但是没上过学,不识字。就像电影《你好,李焕英》一样,我有记忆。我妈像个中年妇女。她工作很努力,付出了很多努力。当她疲倦时,她的太阳穴很早就变灰了。该团队是生产中的典范。土地承包后,家里劳动力少了,母亲毅然承担了大部分工作,这让她更加劳累。有一年,我在麦田里累了。有人建议,“让三个孩子呆在家里,其中一个帮助他们的工作,而不是学习。”母亲坚决不同意。我家从旧房子搬到了新房子。整个冬天都是我爸妈用独轮车拉着黄土垫的院子。我妈手上都是厚厚的茧,有的地方还大开着。她说过年包饺子的时候有点疼。
当然,如果在同一个锅里吃饭,锅盖怎么能不碰到碗和勺子呢?有时候父母会提几句,但从来不会大吵大闹,也不会伤感情。我记得最“认真”的一次。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父亲寒假和村里几个人打扑克,他不赌博。但是整天忙着纺花织布的妈妈却不高兴了。她找到父亲,扔下牌桌,一气之下回了外婆家。过了几天,爸爸后悔了,带我去接妈妈。我妈看到我,紧紧地抱着我,和她爸一起回家了。事后好像没什么争执,我们和好了。我也真正明白了“夫妻吵架不记仇”的道理。
他们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更多的是一段“默默”的爱情。后来我们兄妹都出国留学了,经常写信。因为我妈不识字,所以我爸妈总是一起看信。通过“读”这封信,妈妈在爸爸的帮助下学会了写我们兄妹的名字。父亲每次给我们回信,都写一段我母亲说过的话,就是“车轮滚滚”,没什么新意,但很温暖。
工作后,我们兄妹结婚成家。当我们有了孩子,我们的母亲就像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她只是把船换成了教练,前赴后继,担心我们成年后的下一代。后来手机普及了,话费都是按月交的。我让妈妈多给爸爸打电话。妈妈说:“没事,打个电话就好。”有一次,老婆跟我说,我妈几乎天天给我爸打电话,说的都是我爸妈的鸡毛蒜皮的事。有一年春末夏初,我安排父母去北京旅游。在长城上,他们留下了合影。虽然没有年轻人的“亲密”,但却深刻地透露出几十年来彼此相识、相依为命的真情。
我妈突发疾病,我爸把我妈送到我所在城市的医院治疗。我父亲总是试图在晚上呆在病房里。有一天晚上,我去病房,看见爸爸像个孩子一样给妈妈喂鸡蛋汤,一勺一勺慢慢送到妈妈嘴里。怕热,每一勺都小心翼翼地吹着,妈妈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半年多后,母亲在医院病逝,父亲在我们三兄妹面前哭得像个孩子。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