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儿”字夺走了73条生命
时间:2022-06-1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1990年1月,一架哥伦比亚客机飞往纽约JFK机场。那天天气非常糟糕,有很多航班延误和空中交通堵塞。飞机在空中盘旋了一个多小时,但从未得到降落的许可。
在等待“绿灯”后,突如其来的一阵风使着陆失败。飞行员不得不再次拉起飞机。就在飞机盘旋的时候,突然一个发动机熄火,然后另一个发动机熄火。飞行员试图滑翔到机场,但是太远了。这架波音707飞机在到达机场前坠毁了。58名乘客中,73人遇难。
坠机的原因令人震惊:燃料耗尽。
肯尼迪机场是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机场之一。空中交通管制员很有经验。他们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之前失事机组人员的对话,以及他们与塔台的对话,都记录在黑匣子里。事故原因就在这些对话里。
在这个不幸的哥伦比亚船员中,大副负责联系塔台。第一次着陆失败后,飞行员发现没有足够的油了。塔台连接驾驶舱,告诉他们左转。接下来的对话是:
飞行员:“告诉他们我们处于紧急状态。”
大副(对塔台):“好的,航向180,呃,我们再试一次。我们很快就会耗尽石油。”
那天天气不好,很多航班都延误了。有不少飞机正常盘旋,等待降落。空管员的耳机里,几乎每个飞行员都在抱怨自己没多少油了,希望尽快降落。
请注意这位大副的话。他先按照正常程序回复塔台,中间有个“呃”,最后说“我们快没气了”。
这个表情,在空管人员眼里,就像办公室里有人说“我累死了”。没有人会认为办公室同事真的快死了。
为了分析事故原因,在场的语言学家对黑匣子中的每一句话都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他更广泛的文化分析也发挥了作用。
在一些国家,比如美国,人们的平等意识很强,但上下级意识没有那么强。如果大副是美国人,他会用严厉的语气告诉空中交通管制员,飞机必须马上降落,否则可能会坠毁。空管人员得到这样明确的信息后,自然会做出相应的安排,绝不会让快没油的飞机再绕一个大圈。
但是,哥伦比亚是一个等级观念很强的城市。在他们的文化中,下属不能对上级说话严厉,但必须听最有权力的人的。在驾驶舱里,最有权力的人是飞行员。而在机场上空,最厉害的是纽约空管员。
坠机前几分钟,飞机与塔台进行了最后一次无线电联系。空中交通管制员问大副燃料够不够。大副说:“我想是的。非常感谢。”这时,飞行员转向副驾驶问道:“他(空中交通管制员)说了什么?”大副:“这个人有点生气。”
飞机随时可能坠毁,但副驾驶无法摆脱空管员霸道的语气带来的焦虑。因此,飞机坠毁了。
1997年8月,大韩航空公司的一架民用飞机飞往关岛,降落时遭遇暴雨。
最后,飞机撞上了机场附近的一座山,254名乘客中有228人遇难。
事故原因不是缺油,而是飞行员的问题。他低估了恶劣天气的影响。那天他很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其他机组成员发现了问题,他们也向飞行员发出了警报。但是,警报的语气如此委婉,只能称之为暗示。这符合韩国的文化传统。
和哥伦比亚一样,韩国是一个权力感很强的国家。在他们的文化传统中,大副和机械师永远不会用生硬的语气直接和他们的上级3354队长说话。
一般情况下,队长听不到下属的画外音,但当时队长很累,情况很紧急。他没能在下属委婉的语气中认清真实信息,及时纠正错误,犯了大错。
韩国文化传统在空难中的作用被揭露后,大韩航空从惨痛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决心彻底改变。
不仅是大韩航空,国际航空界在这些空难发生后都进行了“消除缓和语气”的改革,用各种方法来清除工作对话中的模糊和歧义。数据表明,这项改革有效提高了航空工业的安全水平。
毕竟飞机迫降的时候不是讲礼貌的时候。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清晰无误地传递信息,而不是顾及彼此的身份差异。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