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弃婴家庭照片


    时间:2022-06-14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谢海顺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他盘腿坐在地上,面前放着一块脏兮兮的黄色画布,上面用中英文写着乞讨的字样,他拿起几块砖头,把画布的四个角压得紧紧的,然后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全家福,放在左手边。摆好这张全家福,这一天的乞讨就开始了。

    全家福照片没能装下全家。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捡拾了8个弃婴,抚养了其中的5个。说起喂养失败的三个孩子,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还是很难过:“真是小猫小狗作孽不可活。”

    几乎所有的路人都认识他。不一会儿,他面前的画布上撒满了硬币。另一个孩子在他妈妈的带领下跑过来,放下一枚硬币。

    谢海顺眯起眼睛,双手合十,用英语道谢:“谢谢,明天见。”其实他看不清孩子的脸,因为高血压影响视力,1米以外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模模糊糊的。此外,高血脂、脂肪肝、心脏病都在折磨着他,但每天早上,他都要走过好几条街去菜市场、商场门口乞讨、表演,因为他要养活孩子读书。

    我第一次发现弃婴是在80年代的一个傍晚。那天,在离家不远的山坡上,谢海顺隐约听到婴儿的哭声。他循着声音,在草丛中发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女婴,于是毫不犹豫地把婴儿抱回家。没钱给孩子买奶粉的时候,谢海顺就把红薯捣成糊状,浇上水,一个个喂给孩子吃。这个女婴就是他的大女儿谢。

    十几年过去了,谢海顺陆续捡到了7个情况类似的弃婴。有些是先天性心脏病,有些是唇腭裂,有些是脑瘫。他没有自己的孩子,就把这些弃婴当自己的孩子抚养。2000年,妻子金来奈髋骨骨折,再也走不了路,他悉心照料。

    最让他苦恼的是他的小儿子谢立元。18年来,谢丽媛的每一顿饭都是谢海顺一勺一勺喂的。

    年轻力壮的时候,谢海顺守着一小块地种点粮食,靠拉车、扒煤、刻私章挣钱养活几个孩子。后来他年纪大了,什么活都干不了,只好乞讨为生。为了向孩子们要更多的钱,也为了监督他们的学习,谢海顺学了一门外语。谢海顺每天带着小录像机,左手打快板,用自学的外语喊着“你好,早上好。”他的谢的英语带有浓厚的方言味道。

    二女儿谢见父亲乞讨太辛苦,主动提出和父亲一起乞讨。结果他一直不发火,骂女儿:“只让你学习学习!”

    淮南人都知道,这个动作越来越慢的老头,有一个特别大的家族。城管没来抓他的时候,菜市场的管理人员对他视而不见。路人看到他,总喜欢多给他点钱。但谢海顺有自己的原则:一毛钱8分,1元钱8分。“任何人赚钱都不容易”是他说的。

    有一次,他追着一个好心人给了他50块钱,执意要找别人的40块钱,甚至还留下了10块钱,因为他把对方当朋友收下了。

    汶川地震期间,当地红十字会筹集了资金。谁也没想到,生活窘迫的谢海顺也会捐款。因为不认识路,腿脚笨拙的谢海顺在烈日下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地方。他一进屋,就拿出四张被汗水浸湿的百元大钞,说:“你要喝个稀饭均匀。”

    没过多久,谢海顺又来了,提着两床被子和四盒方便面,一瘸一拐地来到——的六楼。几年前,他被拖拉机撞了,不得不跛行。那两床被子比他自己床上的破棉絮好多了。海地地震,智利地震,西南干旱,玉树地震.近年来,每当谢海顺听说有什么灾情,他一定会捐款,先后捐出了4000多元的财产。女儿心疼他,跟他急:“家里的钱都是你捐的。吃什么?”

    其实他绝对不会饿着孩子:“我有一口饭吃,他们就有一口饭吃。”有一次,有人给他买了五个蛋糕,谢海顺只吃了一个,把剩下的四个包起来。他说他会把它带回去给孩子们。

    女儿们长大了,慢慢开始“管他”了。但在谢海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需要他的关爱。买炒勺的时候,贵的买不起,不好的怕划孩子手。谢海顺用自己的双手一一尝试。

    天快黑了,谢海顺一件件收拾行乞行头。全家福很认真的收了起来,然后慢慢的走回家。

    家住淮南市孔店乡顺南村。他的房子是村里最老的,而且很暗。普通人需要几分钟才能适应室内光线。他的妻子躺在床上,被子显示棉絮堆在他身边。18岁的儿子谢立元坐在屋里破旧的沙发上,盯着门口。曾经有人劝他把生活不能自理的谢丽媛送到福利院,把妻子送到养老院。但他无法忍受。“一天不见都想慌。”

    通常,一家人经常坐在一起看电视。《刘老根》103010经常逗孩子们笑。谢海顺虽然看不清电视上的画面,但是听到家人笑的时候会咧嘴笑。

    采访中,谢海顺坚持要为记者表演翻筋斗,两个女儿慌忙

    阻拦。但他依然利索地翻了个跟头,歪着身子爬起来的时候,说:“我一定要练好身子骨,因为还有很长的乞讨路等着……”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