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温柔对待的时刻
时间:2021-05-0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我在上海生活的时候,在湖北看到一家餐厅,灰头土脸,不起眼,但是门楣上的“热干面”两个字却触动了我的心。店铺小,略暗,老板和桌椅一样方,蜡黄,颜色有光泽。但是老板上菜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人不可貌相。
里根面条,它煮得很好,干了。面筋,舌头能感受到芝麻糊的颗粒感,很香。
一个豆皮,炒的很好。豆皮酥脆,糯米软,油不沉。除了常见的竹笋、肉粒、榨菜,豆皮里甚至还有小虾米,被咬时“刺痛”,然后味道五颜六色。老板说是“因为上海客人爱吃”。
一吊锅豆腐,腊肉焖豆腐干,豆腐先炒,表面略脆,再焖腊肉,汁香四溢。
吃完结账,老板不好意思说:“店里环境不是很好,但是我们有外卖!”说完,他给了我一张名片,指了指电话号码。
后来,我呼吁外卖,有时是这样的:
“我今天想要一个豆皮和一份热面条.还有什么?”
“有鱿鱼,粉蒸肉,吊锅豆腐,玉米汤,武昌鱼,辣椒炒肉……”
“那是一个蒸猪肉,一个挂锅豆腐,一个玉米汤……”
老板打断我:“这么多,你们两个吃不下!听我说,就一个蒸肉,我再给你一个。”
“好。”
外卖送来了,老板透过塑料袋指了指:“这盒是蒸猪肉,这盒是豆皮,这盒是热干面.这瓶是绿豆浆。”
“绿色豆浆?”
“嗯,我给自己做的东西很清晰,很好吃。”
“菜单上没见过这个!”
“嗯,我自己做的。还有,这盒是红山菜花,我给你炒。”
“这也不在你的菜单上。”
“不能供应,这是我老婆从武汉带来的,我们吃。卖了,一天就卖完了。”
“钱怎么算?”
“这两个是我送的。”
2012年秋天,我离开上海,去了巴黎。外卖在巴黎也有,但基本仅限于汉堡、土耳其烧烤、披萨,晚上很难看到有供应的。一年后,我回到上海,为了方便,在离我原来住处很近的一家酒店订了房间。晚上,饿了,我拨通了湖北饭店的电话。电话响了两声,接通了。
“你现在还开店吗?”我问。
“打开。”
“那我要一个豆皮,一份热干面,一份清蒸肉,一份鱿鱼。我马上就到,菜先炒了。”
“好。”对面回应了一句,过了一会,他轻轻补充了一句:“回来?”
“对,回来。”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