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家书中的爱与恐惧


    时间:2021-04-06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家书里的爱与怕

    《傅雷家书》的历史片段

    在翻译界,人们对傅雷的评价是:“没有他,中国就没有巴尔扎克。”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傅雷的信件远比他的翻译成就更出名。

    傅雷和傅聪

    对于长子傅聪来说,傅雷是一个严厉的父亲。《傅雷家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感动了无数父母,是父亲在异国他乡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从学音乐到如何谈恋爱,父亲几乎为儿子考虑了一切。然而,近200封信一直是我儿子傅聪心中的长期痛苦。

    很长一段时间,傅聪没有再看《傅雷家书》,因为只要他看到那些字,他就忍不住大哭起来,整天烦躁不安。

    “那么慢慢来,时间可以治愈一切。我现在可以告诉你,我清楚地记得他写给我的每一封信。有时候沉浸在音乐里,我仿佛能回到小时候的心境,仿佛父亲还在楼上的房间里听我说话。”傅聪仍然记得他开始练习钢琴的情景。有时候因为他的练习比较枯燥,就在看小说的时候偷偷的敲击按键。当我父亲听说钢琴出了问题,他蹑手蹑脚地下来看,经常吓得傅聪一身冷汗。

    “但现在,如果我再说一遍这封信,那封我父亲在1962年把食谱抄给我当时的妻子米拉,教她怎么做胡桃鸡和贵妃鸡的信,可能比那封和我多次讨论文学和音乐的信更让我感慨。”

    家书中的“成功研究”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最优秀的人物之一。他在学术和政治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然而,梁启超还有一个成就,今天可以称赞:他的九个成年子女都有才华,成为各领域的领袖,其中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李思都成为院士。

    梁启超的家书没有过多说教,也没有传授所谓的“成功经验”(梁启超刻意回避)。我们能读到的是,一个父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关心他的孩子。信中既有国家兴亡,也有家庭琐事。经常被视为政治人物的梁启超在其家书中表现出的温情,是我们所不熟悉的。36460.44444444446

    梁启超将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与政治家姚崇、宋敬相提并论,告诉梁思成要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并引用曾文正的两句话:“莫问有所得,但求努力。”他在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写道:“你要知道,你父亲是最有感情的人,你的爱是极其温暖的。不管你的作业有多忙,你必须至少每隔一个月来一封信,然后你可以用几句话来报告你的平静。”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性。1923年,他在给长女梁的一封信中说:“世界的事业不分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做到最好,就是一流的人。”当然,梁任公在写信教导孩子的同时,也不忘夸夸自己的女婿儿媳。

    与梁启超的“成功学”模式相比,胡适的家书透露出一些他不懂得爱孩子的嫌疑。

    胡适和他的妻子江冬秀有三个孩子,他们的女儿在五岁时就去世了。长子胡祖望和小儿子胡思杜住在江冬秀旁边。胡适公务繁忙,无暇顾及子女。虽然江冬秀出生在一个儿子的家庭,但他只读过几年书,喜欢打牌。他对孩子的管教投入的精力少,责备多,效果不太好。

    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了一封信,希望引导他过上独立、合群、勤奋的生活,信中他说:“如果你通过了作业,那是什么?在一班,我们应该在一班的第一排,在学校一,我们应该在学校一的第一排。作业要最好,品行要最好,做最好的人。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孩子。”这时,胡祖望10岁了,他离开父母独自去上学。父亲的高期望只会让他觉得“压力很大”。次年,胡适大失所望。他接到学校关于儿子“成绩差”的举报,气愤地说:“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差的。不觉得丢人吗?你自己看看这块表。”

    最终,虽然胡祖望上了大学,但他远远没有达到胡适的期望。胡思杜上了两所大学,没有毕业,但有很多坏习惯。后来,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也反省了自己:“我实在不配做老子。平时不亲热,只怪他们功课不好,坏习惯。祖要你给我,别骂他,跟他做朋友。”

    背离传统观念和利益诉求

    《成长,请带上这封信》,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是30位各领域知名人士为儿童写的书信集。他们数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和迷茫,期待他们“顺从内心,成为最好的自己”。

    黄磊在信中写道:“幸福就是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黄磊看到了

    女儿多多对练钢琴是不情愿的,他表示对于孩子学习某种艺术和体育方面的技能,他一向不支持也不反对,“我相信你们最需要会的一定不是弹钢琴这件事。”     在黄磊看来,如果孩子一定要学会什么,首选诚实,“忠实于你们自己,忠诚于内心的简单与轻松,不去计较周遭和自己曾有过的怀疑与不满,诚实地接受自己的人生”。黄磊说,除此之外的都是雕虫小技,不会也罢。“相信爸爸,你们即使一事无成也不必难过,没有世俗认同的成就的人是多数,你们不必成为少数,平凡最好。”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在信里对两个孩子直言,“养子防老”的传统观念是不道德的,“我们会在经济上做好各种安排,等年老后不用你们‘孝敬’回报,我们不会成为你们经济上的任何负担”。陈志武说,整个中国社会都会以是否孝顺来评判子女的好坏,“到了社会保障已很发达的今天,还要靠‘养子防老’,那就过于自私、过于对子女不公平了”。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