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时间:2021-03-03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盖房子是在人类的地盘上,但是没有车马。
问何俊能?心离自己很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一天比一天好,鸟依旧和谐。
这里面有真意,想分辨的时候已经忘词了。
——陶渊明
我知道陶渊明是因为《桃花源记》是一个桃花盛开的仙境,浪漫而神奇。可以说,陶渊明在中国文人心中建造了一个天堂。有诗,有酒,有无数桃花,有白发,有黄发。
道性本真,这是他的可爱之处。我也最喜欢这种可爱的人。我很真诚,心里没有灰尘,就像秋水一样,一眼就清澈透明。和没有心机的人交朋友可以说是一种享受。两个人喝一壶酒,两个人掰一个烧饼,一人一半。世界上聪明的人多,可爱的人少,虚伪的人多,真实的人少。陶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老了,但心不老。——还是一颗纯洁的心,碰不到任何灰尘。
陶是明星,以至于现在文中提到他的时候,有种“俗”的感觉。我觉得他活着的时候,可能不出名,但可能作为“傻子”存在。类似于“疯子”。这和梵高很像。梵高去世几年后也成了“天才”。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他极其可笑,不谙世故,不懂人情,无法与人和谐相处。可以说他们都是“疯了,傻了”。读陶的诗,很多都很痛苦,很压抑,更多的是义愤填膺,有点“愤懑”。其实愤青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世界上最美丽的形状是球体。达到和谐并不完美。但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不完整就是完美,他的不完美让他完美。
他的《五柳先生传》超脱于世,最有气质。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姓什么。我闲着没事干,很安静,很会读书。但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是一种乐趣。这种阅读可以是“不求解答”,在这种自然状态下,就有可能“有知即忘食”。这和我们这些为了高考而读书,求名的人是背道而驰的。我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人这么虚伪。大概就是从那里来的。我一方面是少年时看的这类文章,另一方面是在社会功利思想上尽力抗衡。冰与火的交融共存等两种矛盾的思想,自然会把人变成伪君子,而这种虚伪又是那么的自然。
真人难遇。除了佛,还有几个真人?老子应该算一个,他是大师。道应该不是一个开悟的人,只能说是一个可爱的人。和徐志摩一样,他天性单纯,思想更幼稚,比普通人更接近自然状态。我用“狂野”这个词来形容他们。他们更像是“野”孩子。虽然他们学会了富裕,但他们没有被学习和知识所污染。他们的心是属于自然的,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他们的自然本性。它们只是简单而干净。我比较喜欢这种单纯的人,傻傻的,但是很可爱。
我有个堂哥以前也是这样的。很聪明,高智商,高情商。我年轻的时候不爱看书,但是我爱喝酒,爱追女孩子。高三的时候,拿着学费请人喝酒。我在两周内把它们都喝了。他父亲(也就是我叔叔)收了一笔钱,亲自交了学费,拿到了书。第二天,他亲自走了几十里,背了书,当着父亲的面烧了。可以说表哥是“任性”的,这个“任性”类似于陶的“五斗米不屈服”。表哥在社会上混了半年,突然变了,变得爱读书。这个奇迹般的变化源于生活的艰辛。他辛辛苦苦挑砖上窑,比陶的“种豆”还要苦。于是我花了半年时间“捡砖”,重复了半年。两年后,我通过了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制造专业,最终在湛江某摩托车厂担任高级工程师。
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面对残酷的现实,很多人违背自己的本性,选择改变。只有坚持的陶渊明,把稀缺性放在第一位,所以成了“明星”。陶是个好酒徒。——“他嗜酒,但家里穷,经常得不到”。所以亲戚朋友有时候会买酒招待,去了也玩得很开心,只是想喝醉。我父亲也是这样一个酒鬼。他一天两公斤。他每天都很清醒。他出去会喝醉的。其实这样的人在现实中是很讨厌的。邻村一个叫“秋宝螺丝”的酒鬼,因为聪明成了笑料。这个人每天挑十几二十斤青菜出去卖,卖完了,泡一壶酒,边走边喝,路上喝得醉醺醺的在路上,躺哪儿都行。因为无处不在,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悠闲的躺在路中间打呼噜。如果你开车经过,你必须下车,把他抬到山坡上,才能安全通过。有时候,即使是冬天,我也会落在稻田里,大口喝水,大喊“好酒!
好酒!”酒痴,竟如此。
陶渊明好酒,也有很多典故。据说他的居处,有块大石,每逢喝醉,就躺在石上睡觉,故名醉石。他当上彭泽令后,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酒喝,并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我想,陶渊明就是做官,也会是个糊涂官,好酒的人有几个清醒的?所以佛家是禁酒的,酒乱性,真实不虚。经常看见小车尾部有这样一句个性说说:“女人不醉,男人没机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做官比起在家隐居,更不能率性狂饮,还要看脸色,卑躬屈膝,见风使舵,这些委屈,哪能忍受得了。我也是不喜欢做官的,因为做官,失去自由不说,更被人当孙子驱使。挨骂时要陪笑脸,官大的来了,要点头哈腰,奉承话也要说得恰到好处,陪酒也要看脸色行事。很多人受不了这种低人一等的委屈,就非常厌恶这一套,选择永不当干部。但不在锅边站,哪来油渣吃?随后的委屈,可能更多。但本性如此,哪能受得了?
看过一个故事,是说默罕默德还是柏拉图的,有一次他与弟子在沙漠里行走。弟子把一小袋樱桃掉在地上,懒得弯腰去捡,这时圣人看见了,默默弯腰捡起,悄悄揣在怀中。行走了半日,弟子又渴又累,可是又没有水喝,这是,他突然发现,前面每隔一断长长的距离,就会在地上意外地找到一颗樱桃。于是,他不停地弯腰。圣人只是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拒绝一次弯腰,却要为此弯一辈子的腰。陶渊明就是这样,拒绝官场上的那一次弯腰,在田地里弯了一辈子的腰。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因为本性,因为任性,结果苦一辈子。也许,这就是命运。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决定你是什么样的命运。陶渊明式性格,就决定陶渊明式命运。
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的生活是极其困窘的,“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甚至还曾“乞食”过,可是他能做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种修为,是很值得现代日益变得浮躁的人,沉迷于物欲中的人学习。有时他是真的是超脱的,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的心不是总是超然物外,很多时候也是纠结的。可以说,他的人是隐居田园的,他的心并不是完全安静的,有时候还表现得很强烈。这在饮酒诗里可以看出,他的心里充满了不平,也充满了痛苦,有“荆轲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句。鲁迅见了,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说出了他的另一面,“济苍生”大志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燃烧,也折磨着他。鲁迅说他因此而“伟大”。
其实人都是一体两面的。完全纯净的人,就是圣人。陶渊明不是圣人,他只是一个隐者。一个顺应本性,热爱自然的纯粹的人,一个非常纯粹的可爱的诗人。他的思想,更接近于自然,在矛盾里达到统一,有一种和谐之美。
他的自然淳朴不堕流俗的真性情,使得他的诗文朴素平淡,天然真色,直抒性灵,纯真可亲,舒放自然,意味隽永。他在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里建造了世外桃源,也在古代文人心中建造了一个净土。他隐名埋姓,读书适意,醉酒陶情,深藏避世,安贫乐道。他田园幽居,不慕名利,淡泊胸怀,忘怀得失。他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毅然决定永别官场,躬耕终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就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物我两忘,在贫苦中完成了精神的涅槃,成就了人格的圆满。我是爱陶渊明的,因为我就是与他一样的人。不过我比他多了一样,我不愤世嫉俗,他“小隐”,我“中隐”,仅此而已。
文:性淡如菊QQ:171918223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