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留学感悟
时间:2021-02-20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可以给人一种深刻的国际视野。这种视野可以打开思维的新视角,引发思想的碰撞。国外的经历会塑造和丰富一个人的性格。
-在陈川留学的经历
2010年来德国留学。2009年,我在北京建筑大学(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读研究生准备考研的时候,受一位德国导师的邀请,去了欧洲旅行。美丽的自然风光、清新的空气、盛开的鲜花、悠闲的生活节奏以及老师和家人的热情好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决定去欧洲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
我大学的专业是建筑,但是我的第二外语是德语。大二到大四学了三年。毕业后,我去清华大学学习了一年的强化课程,所以我第一次到达德国并正式注册入学时就通过了DSH。学校位于德国第二大城市慕尼黑,享有盛誉。有41位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在学校学习或工作。小镇的街道大多以名人命名,每个名字都反映了城市和大学的历史,以及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史。当我能够在这样的学校学习的时候,我是相当有野心的。但是,没想到在德国生活的学生和在德国旅游的游客有天壤之别。
当初,我住在私人宿舍。宿舍十几层楼高,每层住十个人,厨房公用。当时我以为很快会遇到很多人。但是在那里住了两个月,我谁都不认识,甚至很少见到他们。白天上课不用多说,晚上回家就面对四面墙,很压抑。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遇到一个邻居。她告诉我,住我隔壁的邻居死了。警察刚刚将他的尸体抬出。而且,警察还说他已经死了一个月了。我惊呆了,浑身冷汗。我见过一次邻居,跟他说了几句话。他是德国慕尼黑人。他看起来不年轻。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学生。他为什么突然死了?虽然我总觉得走廊和房间里有异味,但我从来没想过他死了!我和死人隔着墙住了一个月,真恶心!
我在国内的时候没想到会这样;MoMo里邻居关系已经到了我还不知道邻居死了一个月的地步。他的亲戚朋友呢?难道他整整一个月没有他的消息,亲人朋友都无动于衷,无动于衷?还是说他根本没有亲人朋友,一个人孤独,失意抑郁,最后看不上这个世界?原来德国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清新的空气,盛开的鲜花,悠闲的生活节奏,还有如此冷漠的人际关系,如此失落的生活。
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房间,在窗前坐了几个小时,想着如何尽快搬出宿舍。那是十一月。那是学期中期。找房子不容易。找了三个星期都没找到合适的。到了第四周,我找到了一个私立学生宿舍,一个德国女孩急着要搬出去,找Nachmieter。看到房间后觉得挺满意的,就约了她第二天签合同。为了保险起见,我特意问了她一句,“我是外国人,也是男生。我可以住在这里吗?”她说:“没问题,这里住着很多外国留学生,我已经跟楼主说了,你是外国人。”
第二天下午,我们去房东家签合同。房东是个老太太。她开门,德国姑娘先进去,我还在门外。老太太看见我,一脸惊讶,问:“你是哪里人?”我说我是中国人。她马上说:“请你离开,我的房子不是租给中国人的!”我惊呆了,却反应不过来。德国女孩大概想问为什么。她刚张嘴没说什么,老太太就把她推出门外,大声说:“你一定要征得我的同意才能找到纳希米特!我说不租给中国人就不租给中国人!”
德国女孩当场哭了,可能是因为觉得尴尬和委屈。我像个傻瓜一样站在那里,完全懵了。印象中一直觉得欧洲人比较优雅,但是老太太推推搡搡的,比泼妇还凶。然后一只狗从门口跑出来,德国女孩说她天生怕狗,我赶紧拉着德国女孩跑了。她还在哭,我受够了。我只好安慰她说:“这不是你的错。也许老太太以前和中国房客有过不愉快的经历……”
原来德国不仅人际关系冷淡,失去了生命,还有委屈与尴尬,歧视与白眼。我满腹委屈,无处发泄。在回宿舍的路上偶然遇到一个中国同学,开始跟她诉苦。只说了几句话,一个高大的年轻人突然向我们走来,说道:“达施提尼契尔兰!(这是你的土地吗?)”他剃了光头,穿了一件黑色皮夹克和一双高高的黑色靴子。我觉得他很可能是新纳粹。我和我的同学确实在街上说中文,但是没有人规定在德国不允许在街上说中文。为什么他要提醒我们这不是我们的国家?当时因为老太太的蛮横我很生气,他那么激动我就大声回答“SiesindMll”(德语:你是垃圾),可能是因为当时我在街上,他也没对我怎么样,扔下一句“Ausl?安德辛德施伊?e(老外都是屎)!”然后带着它离开了
了。
唉,原来德国不仅有委屈和尴尬,歧视与白眼,还有对外国人的侮辱和排挤。我跟另一个同学讲起这件事,她跟我说她在东德念德语的时候,曾在大街上被两个德国小孩跟着在后面叫“中国猪!中国猪!”我唯有苦笑。
几经曲折,我终于在一所教会宿舍里,遇到了需要合租房的中国女孩琪琪,逃也似地搬出了那个恶梦般的宿舍。可是新宿舍离学校很远,琪琪建议我们买一辆自行车。她说AStA有修理过的旧自行车卖,我们约好了一起去买。知道AStA卖旧自行车的人可能不多,我们去的那天车库里没有别的顾客。娶琪指着一辆车问卖车的人:“这辆多少钱?”那人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说:“这辆车你们买不起的,中国人那么穷!”我和琪琪的脸煞时就变了颜色,想拉琪琪走人了事,但琪琪不甘心白来一趟,还是想买一辆车,就指了另一辆问价钱,卖车的人说:“这辆便宜,可是那么高,你骑不了的!中国人的腿太短了!只有象我们德国人那样有那么长的腿的人才能骑!”
之后我写了一封Email给我仍在北京的一位德国导师,告诉他,德国在这三个月里给我很坏的印象。他回信说,那是因为我在国内时对德国的期望太高了,在德国旅游时那点浮光略影式的印象又太好了,以为德国=歌德、席勒、海涅、托马斯8226;曼+贝多芬、巴赫、舒曼、门德尔松+马克思、康德、尼采、莱布尼茨+明媚的阳光、神秘的古堡、盛开的鲜花,与眼前的现状一比,高下立判,自然容易沮丧。每一个国家都有它阴暗的角落,这些阴暗的角落绝不是主流。这样一想,我心释然。
我想绝大多数和我一样带着太多美好念想而来的留学生,没想到会看见这些阴暗。至于现状不佳的原因,归结于经济的不景气,失业的人多了,对待外国人的宽容度就降低,认为外国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而德国一直都是单一民族国家,绝大多数德国人没有“文化德国人”而只有“血缘德国人”的概念,哪怕外国人对德国文化风俗了解得再深入,德语讲得再好,学位拿得再高,工作再出色,只要长着外国人的面孔,就不会被认同为德国人。我的一位好友,尽管在德国出生,读了医学博士,还是常被人问什么时候回土尔其。
读了老师的回信之后我的心情稍稍平复了一些。那三个月象噩梦,但之后我却再也没有遇到过敌视和恶意了,或许是否极泰来,运气好转了。在学校里我渐渐地认识了一些同学,在宿舍里跟邻居的关系也还可以。总的来说,跟德国人的接触不算多,根本谈不上“溶入德国社会”。不少中国同学跟我的情况大同小异,有些同学因为不是住在学生宿舍里,甚至来了德国几年而跟德国人完全没有接触,因为上课时同学之间交流很少,下课回家就更不用说了,把门一关就与世隔绝。我想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来是德国同学没有主动去认识留学生的热情,他们一般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而总是跟“圈内人”一起活动;二来中国学生或多或少有一点内向,又觉得自己德语不太好,因而羞于主动接触德国同学;三来是德国大学的学制的问题,即使是同一个系同一个专业的同学,也少有选修完全相同的课而可以经常见面的。
幸运的是,学习慢慢走上轨道之后,我申请了三次实习都被接受了,因而得以了解了一些学校以外的情况。通过实习认识的同事基本上都给我良好的印象,温和有礼、认真守时、态度严谨,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同事间没有什么勾心斗角,彼此倾轧,但也少有友谊,下了班之后就各走各路了,公事和私生活界限很明显。
令我非常惊讶的是,在第一次实习的时候,我跟我的主管同一间办公室,有一天她突然大哭了起来,说她的先生变了心,爱上另一个女人,要跟她离婚,而她父母都卧病在床需要照顾,儿子还小,同时工作上的压力很大,令她难以承受等等。我手足无措地看着原本端庄淑丽的她好象崩溃一样,不知道怎么样安慰她才好。大概她也是因为我只是个实习生,很快就要离开公司,才敢这样哭的,不然的话让其他同事知道了岂非很难堪?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原来德国的职业女性很不容易,表面上看上去很坚强很能干,其实背后有很多眼泪很多痛苦。难怪我一位教授的夫人尽管是博士,毕业后也甘愿呆在家当家庭主妇。
第二、三次实习时间都比较长,工作也相对复杂,但同事们都相当耐心地教我,并没有因为我是实习生,又是外国人,就只给我不重要的事情做,这跟我在国内实习的经历有很大不同。我跟第二次实习时认识的一些同事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留学的这些年,头两年我曾经责备自己实在没有学到什么。如今回头想想,我在德国的生活是慢火炖老汤,滋味慢慢出来。在学校所得知识虽然有限,事后想来竟然能助我轻车熟路触类旁通。而我对德国的敏锐感知,又是一个更广阔的宝贵资源。如果你有一颗舒缓留恋的心,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在漫漫人间烟火中化蝶。
先说时间观念。当初去德国有几个朋友是极力赞成的,因为我在小事上一向太散漫。他们说我早该学些德国式的守时严谨。去了之后,却发现身边的德国朋友大多爱迟到,年轻人更是不拘小节。但在正式社交场合必定还是着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教授有固定的受访时间,看病要提前预约,公共汽车发车与到每一站都有确切时间表。我觉得我的生活像一块蛋糕被分割,也开始学着安排日程表,一切都如德国人一样的井然有序。这种习惯能让我受益终生。
德国人外表冷漠,但社交礼仪做得到位。在德国四年,我未曾见过有人当街吵架。上下车彼此礼让三先,不是因为车上有的是空位,不用争,而是出于教养与习惯。出入推拉门,走在前面的都会为身后的人撑着门,递到手里才放开,而身后的人也会说声谢谢。拖拉着大包小包出商场的时候腾不出手推门,曾经有陌生人跑过来为我打开,于是在别人这样的时候我也会跑上前开门。
记得有一次,在学校上厕所更遇到一德国小绅士。在门口和他撞个满怀,大家彼此连说对不起又后退相让。他侧身为我撑着门微笑着说,我已经解决了,还是你先请进吧!于是我笑纳了,心想上个厕所也这么盛情。等到回国和朋友聚餐,我连连对服务员说谢谢,被朋友骂作假正经,假洋鬼子。出门时给后面的人撑着门,一顺儿的陌生人不知道伸手接一下,大摇大摆鱼贯而出,扬长而去。于是我只好撑到等大群人都出尽。朋友笑道,这些人以为你是饭店雇来拉门的呢。我想古人也说礼多人不怪,可惜现今国人多失了礼数。我不是在盲目崇洋媚外,我想我在分析比较,三人行必有我师嘛。
还记得初到德国的时候,去德国人家里做客,我总是拘谨的要命,问我吃什么喝什么,我都说不用不用。德国人直接,也不懂国人如此虚礼,竟然不再相让,诧异一下,就尊重了我的意见。几次教训下来,再和他们打交道的时候,该吃就吃,该喝就喝,毫不客气,从此宾主尽欢。德国人很重视诚实,我的德国朋友们大多死心眼,直来直去不加掩饰,和他们混在一起,我竟也慢慢痴呆起来,每每直言不讳,实话实说。国人花在应付人际关系上的时间和精力实在太多。
我想留学德国令我受益最多的是这个异文化环境。出国之后,我比以往更热爱那片故土。我更骄傲自己是个中国人。在这里我有机会从另一个视角回视我的祖国:我们曾经轻视过的,毁坏过的文化传承,那些民族精粹,才正是能令古老欧洲肃然起敬的。我的泱泱故国,琴棋书画,诗风古韵,让我爱煞,开始后悔儿时练大字时的疏懒。一件古旧斑驳长衫,随意都能舞出花香。但我不再习惯沉睡在故梦里。感谢慕尼黑大学的学术风气,文科学生几乎三天作一报告,五天一小论文,教授更鼓励百家争鸣挑战权威。这是我在德国留学受益最深之处,终于学会独立思考,客观看待事物,多视角分析事物。异文化之间的冲击与融汇,会给人多打开几道门几扇窗。深院梧桐雨打芭蕉是小家碧玉的孤绝之美,打开重门,是另一片天空,原来还有别样妖艳花朵别样织云锦绣。等你回顾深院,词人也不忍再用那个“锁”字。移步换景,触景生情,重在个“动”字。
归国之后,身边总有人问我,留学德国是否值得,是否含金量高。我想我们应当问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洋文凭固然重要,也还有个勉强及格毕业和成绩优异毕业的巨大区别。学习成绩固然重要,对异文化的吸收与反视也是留学成功必要的因素。我认为留学最大的益处是文化的移步换景。如果没有这种慕求,不如留在国内,毕竟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而我在德国的留学生活,有的只是漫漫人间烟火,也许有一天,终能青衫一袭,袖底连香,缓步行来,步步生莲花。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