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距离
时间:2020-12-12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生死有多远?人类文明诞生了几千年,但答案总是令人困惑。从生活的角度看,可能是一百年,从价值的角度看,可能是一万年,从哲学的角度看,可能只是一瞬间。
人的一生可以听到两种哭声:一种是自己出生时的哭声,宣告你来到这个世界,另一种是你即将死去时听到的哭声,是亲人的哭声,宣告你的生命即将结束。来到这个世界一定是快乐的,离开这个世界一定是悲伤的。喜与悲之间是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就人生的过程而言,从出生开始就是在走下坡路。快乐的少年,多彩的青年,中年的劳动者,都在走向衰弱的老年。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青少年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年轻,没有思想。当你长大了,懂得思考,痛苦远比快乐多,直到你走到生命的尽头。但是,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因为生活的精彩。生活的刺激不仅仅是快乐,悲伤、相思、努力、激情才是人生难忘的时光。所有的生命体验和精神体验构成了一首“活着”的交响曲。你看不到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有多少人想长生不老!但是,梦毕竟是梦,又有哪些皇帝和英雄是真的不死的呢?因为生与死的距离不是靠人的意志转移的。对于有神论者来说,生命的长度是注定的。对于无神论者来说,懂得生活可以调整寿命。怎么活,怎么活,怎么活,都决定了生死的距离。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这是关于生命的价值,引申为:人本来就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一根羽毛还轻。在这里,生与死的距离变得模糊。世界上有很多人活得像行尸走肉,但他们的灵魂和思想早已死亡,而有些人死在之前,但他们的思想却永远活在世人的心中。屈原、老子、岳飞、李时珍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留给后人的是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历史不会记录一个平庸的人,只会记录那些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人。历史悠久。我们看到的只是前人的宝藏。伟大的人依然会出现在我们的后人身上,被后人铭记。但是,无论未来有多远,前人的宝藏都将永远留在后人的记忆中。从这个角度看,历史的长度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死亡是每个活着的人都被禁止谈论的事情。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等待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生命所向往的等待。人生是一场美丽的梦,活着的人不想醒来,因为一旦醒来,死亡就来了。但是,这个梦不能想做多久就做多久,醒来的过程也只是一瞬间。因为理想奔向刑场;因为执念贬低了今生;我因病去世;因为孤独和勇气去投胎…,一个生死的瞬间,一个天地间阅读的瞬间。有一对夫妇,他们的丈夫病得很重。医生对妻子说,‘手术不能保证他的生命。’当妻子因为手术费用较大而犹豫不决时,丈夫的心瞬间冰冷如冰,于是她拔针跳出病号楼。多么无奈的一刻!我佩服黄继光,他用胸膛堵住了漏洞,佩服那些知危不惧的勇者。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无畏的精神。“生与死之间有极大的恐怖”,不是因为怕死,而是因为等着怕死,在手术刀下徘徊,在地震中挣扎,被病毒感染窒息,哪怕是短暂的一刻,对灵魂的恐惧都像是漫长的一生。有的人可以安安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有的人可能匆匆只有几十年。这是无法改变的命运。然而,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我们用温暖、热情、爱和感激,让我们短暂的生命更加快乐和精彩。
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死亡的意义在于解脱。生死的距离在于内心的认知。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