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觑的存在感
时间:2020-12-0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心灵哲学的开创者笛卡尔有句名言,思维的主体是我。因为思维是存在的,所以我必须存在。如果我怀疑我的存在,怀疑本身就是一种思维,那么我也一定存在。
人总是要做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因为行动的主体是我。如果我做出的一个动作和一个声音存在,那么我也存在。
人应该属于群居动物。在社交的过程中,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反应证明了我们发出的信号是存在的,信号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也是存在的。换句话说,存在是被感知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冬天下雪的时候,很多孩子喜欢在雪地上踩脚印。“踩”的动作是我们的信号,“迹”是外界的回应。孩子看到自己的脚印,就确认自己的行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获得存在感。
再比如,如果一对恋人在冷战期间失去了存在感,互相忽略,双方都会有负面的情感体验。因为他们假装对对方漠不关心,拒绝回应,无法确认自己信号的存在,所以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从而抹杀了对方的存在感。
现在我们用微信,微博,QQ等的时候。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其实并不是发布信号的动作有存在感,而是别人的正面回应,也就是各种温暖的评论和赞美,让我们体会到自己的信号是真实的,这样才能获得存在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互动关系,一方就会缺乏存在感。就像有些公众账号设置了一些自动回复,也是出于对人的存在的人性化考虑。所以存在感不是自己的行动和言语的发出,而是外界的有效回应。
存在其实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前者说明人可以作为实体出现,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后者的特点是精神世界丰富,想象力突出,意识强。
所谓的存在感,其实只是精神需求的程度,而不是物质的填充。有的人只关注物质生活的丰富,却没有人关注。应该说他们缺乏存在感。
存在的缺失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孤独。大多数人不会考虑这样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存在感被刷出来”,也就是说孤独的人渴望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或动作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从而获得所谓的存在感。
现在的存在感没有之前说的那么深刻。大部分是由于对自我存在缺乏重视和良好的肯定与赞美,使得自我存在
感觉没有存在感,但是有存在感的人是被社会重视的,是被人民尊重的,是被广泛关注的,就是“存在”的存在,根本就是一种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感也代表了一种对人自身存在的判断行为。存在感是个体根据自身世界观与他人的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积极或消极的心理行为。
存在有时可能是对价值的认可。也就是说,存在感比美貌和财富有更强大、更持久、更快乐的力量。
茫茫人海中,也许你一眼就能注意到一个人。这个人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特色也是存在感。
但是容易被忽视,没有存在感。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记得我在一个县市的办公室工作的时候,有个老工人喜欢卖老本,工作有点马虎,不好管理。领导的解决办法是不安排事情做。看似让他心安,实则剥夺了他的存在感。第一周,这个人还是觉得还可以,照常上班,什么都不做,工资还不错。但是到了第二周,他终于忍不住了,拍着桌子跟领导大吵大闹。这是一个人失去存在感后的反应。
在职场中,对存在感的反应是有技巧的,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我们在路上遇到的熟人和同事总是点头微笑打招呼,但出于某种敬畏,我们可能会避开领导,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要知道我们这样做只能是因为存在感的反应,否则可能会有麻烦。
有一个能力很强,威望很高的综合局长,平时不苟言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股东大会上,他说了一句让他很不舒服的话: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员工,那位员工头也不回的走了,没有点头,没有微笑,也没有打招呼。说这话的时候,我很生气。他当时在台上讲话的表情我至今清晰可见。很明显,这是因为他的存在感觉受到了伤害。
存在感虽然是别人给的,但是可以通过主动获得,因为这种反应是可以被自己的力量所吸引的。用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的话说,你想让别人做你做的事,你就应该做别人做的事。如果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是积极、热情、充满正能量,你会觉得到处都有存在感。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